产品展示
关于我们
上海都康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公司总部:上海市徐汇区零陵路530号 中心:上海市徐汇区三江路88弄11号1202室 热线:021-54971693 54971695 54231551 手机:13701727809 传 真:021-64172891 行业新闻
“温病救阳”之我见 温病乃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以发热、热象偏盛、易化燥伤阴为主要临床表现。依据温病辨证特点,以清热存阴为基本治疗原则。但在治疗时顾护阳气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以下三方面将提及温病救阳的重要性。 1.回阳固脱暑邪是温病中重要病邪之一。暑邪为阳邪,其性升散,易伤津耗气。若外感暑邪,则大量汗出,正如《素问·举痛论》云:“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古人有云:“阳病者气病也。”故感受暑邪,即可演变为手足厥逆,阳气损伤的证变。正如《温热论》云:“暑伤气分,汗则耗气伤阳。”温热易于伤汗,故也易伤阳,所以救阴之时,也需要顾护阳气,以保生机。笔者查看古籍,亦发现古今许多医家以此运用于临床,而收效显著。例如:《温病条辨·下焦》中四十四条,湿久脾肾阳虚之安肾汤;五十八条劳疟,气血两伤,胁有疟母之加味异功汤;六十一条少阴三疟,气血两虚之扶阳汤等。徐惠芝等用回阳救逆剂治疗小儿温病效果明显。无论是吴瑭,还是现代医家的治疗经验,都可以体现温病的治疗中回阳固脱的重要性。 2.温阳利水吴瑭日:“暑必兼湿。”陈光淞日:“湿多热多。”湿热胶合,相互为患。治疗此类疾病时,单用清热之法,其效不显,湿邪不去,热无透泄,所以要化湿与清热并举。故治疗以温药化气,使气助湿化,另外再寒凉泻热,则寒热并用,湿热从二便解而自愈。赵绍琴教授指出“湿热证若贪凉饮冷或误用寒凉之剂,更伤阳气,寒则涩而不流,气机更加闭塞,湿郁势必加重,热势愈难外透,而成坏证。”故治疗湿热疾病时,且要注意不能只注重清热而忽视湿邪,恐致病情更加严重。除此,水湿留滞,最易困脾,湿为阴邪,“湿胜”则“阳微”,脾阳虚损,湿热为患,无借阳助热之势,因而热病寒化。若病久导致心脾肾三脏阳衰,温化无权,水湿泛滥,常表现为形寒神疲,心悸头晕,面目浮肿,尿少而短,舌淡,脉沉细。治疗宜温阳利水。温壮肾阳,如“釜底加薪”使散者散,利者利,健者健,从而使湿邪得以排出。就如叶桂日:“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胜则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毕礼明等亦从“湿胜阳微”运用温阳利水治疗慢性肾病,效果显著。这都体现了古今医家对温病温阳利水方法的重视。 3.补正救偏肺五行属性属金,为肾之母,若辛凉太过,耗散肺气,则肾阳受累,温煦形体失司。肾阳亏损,则不能温脾,温助心阳、肺卫,则相互为病,病则寒化。如脾阳不振,伏暑因气虚不能传疏暑湿外泄,则停留于体内,日久,必致阳虚。故在治疗温热病中,也应顾护阳气,佐以热药,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也正应了《黄帝内经》“寒热温凉,反从其病”的道理。例如吴瑭在《温病条辨》中提到“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另外他还提出如治湿温病,热重于湿的白虎加苍术汤,原方用大清阳明气分之热的药味,独加苍术一味,苦温以燥太阴之湿。以上均可说明在治疗热病过程中,佐以温热药可调节至偏,而且起到补正救偏的作用。 人体有禀赋之异,素体阴阳之差,四季气候不同,故病有寒热虚实之变。所以,在临床之中,往往病因是热,病机转寒;或病因是寒,病机转热。故而,伤寒之病要注意保护阴液,温热之病要记住顾护阳气。在临床上,我们也不可忘却:寒温并用,收效较佳。合理准确的掌握病机,从而准确的辨证施治,使临床效果得以显著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