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关于我们
上海都康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公司总部:上海市徐汇区零陵路530号
中心:上海市徐汇区三江路88弄11号1202室
热线:021-54971693 54971695 54231551
手机:13701727809 传 真:021-64172891
行业新闻

中医腹诊的研究进展

中医腹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医诊察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时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然而,自宋代以来,中医腹诊在临床中的应用少之又少,几近于失传的状态,虽近几十年有崛起之势,然而与日本汉方医的“察病必须候腹”相比,仍是相形见绌。笔者通过对腹诊的源流、基本内容和方法、临床应用、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求对中医腹诊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推进中医腹诊的传承与发展。
1 腹诊的基本概念
关于腹诊基本概念,有2种主要观点,一种是指胸腹部的按诊,属于中医切诊的范畴,即狭义的腹诊;另一种是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在胸腹部的综合运用,即广义的腹诊。日本汉方界学者更倾向于后者,他们不仅切按胸腹部,还注意观察胸腹部的形态、闻胸腹部的声音及气味等。更有学者认为腹诊是以上2种观点的综合,即四诊合参并以按诊为主的腹部诊察方法。亦有人认为腹诊应是对腹部症状、体征及证候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医者通过望诊和问诊获得患者腹部出现的各种症状的信息,再通过闻诊和切诊得到相关的体征信息,最后再与病因病机相结合,得出相关的证候的这一过程,称为腹诊。
2 腹诊的源流
中医腹诊源远流长,腹诊的相关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有云:“诸胀腹大,皆属于热”,《灵枢·水胀》云:“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腹色不变,此其候也”。《难经》对于《黄帝内经》中“腹诊”的内容进行传承和发展,如十六难云:“假令得肝脉,其外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汉代《伤寒杂病论》其全书有关腹诊条文达141条之多,把腹诊进行分部,把胸腹部大致分为胸、胁、心下、腹、脐、少腹等六个区域;将症状和体征按照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列出少腹满、少腹满按之痛、少腹满如敦状等较为客观的描述;将腹诊作为一种诊断方法,同时作为一种鉴别诊断的方法,提高辨病辨证的准确率;并且将腹诊与理法方药相结合以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这是历代任何医著都不可比拟的。隋代《诸病源候论》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诊断学专著,对腹诊的论述更加详尽,增添了腹诊的八种诊察手法,包括抑按、起按、揣摸、推移、切按、动摇、转侧、持之;补充了腹诊的诊察内容,包括辨腹痛、辨腹胀、辨腹水与辨腹块等,其中又将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及有无放射细分,与现代医学中腹部诊法的内容更加贴近。宋代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也有腹诊内容的记载。清代戴天章的《广瘟疫论》等著作亦涉及腹诊的相关内容。清代俞根初云:“若欲知其脏腑何如,则莫如按胸腹,名曰腹诊”,此时“腹诊”之名方才确定。
3 腹诊的内容
腹诊的内容依据不同的分类方法,有不同的侧重点。依据诊察方法,腹诊的内容可分为胸腹部的望诊、闻诊、问诊以及切诊。胸腹部望诊主要包括形态与颜色两方面。前者主要是观察胸腹部是否膨隆、凹陷,心尖搏动是否应衣,腹壁有无青筋暴露等异常情况;望胸腹部的颜色,如胸腹部皮肤是否光亮,有无呈黄色、白色,有无瘀斑瘀点,以分析病机及鉴别疾病。腹部闻诊包括听声音与嗅气味两方面;前者包括肠鸣音是否正常及有无异常声音;后者包括有无特殊气味。腹部问诊主要是询问病位、性质及症状等,包括询问腹部的寒热、疼痛、胀满等,以了解病情、诊断疾病。腹部切诊,是指通过触摸、按压及叩击腹部,以了解其寒热、疼痛、腹部血脉的搏动、有无肿块等情况。腹部的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相结合,以获取更多更准确的信息,为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依据,对于辨病与辨证具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面,按照部位可以分为胸腹诊、虚里诊、脐诊及腹部穴位诊四个方面。胸腹诊是指对胸腹部整体的形态、颜色、寒热、紧张度以及胀满、疼痛、痞硬、急结等情况的诊察,是腹诊的主要内容,收集的信息比较全面。虚里诊是指对虚里这一部位的情况进行诊察,包括这一部位的搏动、色泽、音量、至数等方面的诊察。脐诊是对脐部的情况进行诊察,包括脐的形态、脐周动气的诊察。腹部穴位诊是对腹部特定穴位的诊察,是经络学说在腹诊中的应用,因为募穴乃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所以腹部穴位诊主要以募穴为主,以判断相应经脉的脏腑病理变化。李铭等则认为腹诊蕴含着气的升降出入的变化状态。

沪ICP备:00000000号-1 CopyRight 2000-2010
上海都康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X768分辨率浏览本站
热线:021-54971693 54971695 54231551 手机:13701727809 传 真:021-64172891
网站关键词:智能型中医脉象仪中医舌、面诊检测分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