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用穴位贴敷防治哮喘
1.膏药制备
取白芥子、延胡索、甘遂、胆南星等中药经过炮制,共研细粉,用鲜姜汁将其调匀,制成直径1厘米、高度0.5厘米左右的圆饼药膏备用。
2.敷贴治方法
患者取坐位,充分暴露胸背部,取定喘(双)、肺俞(双)、膏育俞(双)、天突等穴,用75%乙醇或碘伏常规消毒,将药饼敷贴在穴位上,外用5厘米*5厘米(小儿患者可适当减小)的脱敏胶布固定。随症加减:寒饮伏肺型加风门;肺脾气虚者加脾俞;脾肾阳虚者加肾俞。贴敷时间为每年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如果中伏是20天,则在中伏的中间可再加贴1次,三年为一疗程。每次的贴敷时间为4-6个小时,自行撕下,温水洗净皮肤。以出现局部皮肤发红,或至起小水疱为佳。对皮肤敏感者,可适当缩短贴敷时间。
3.讨论
哮喘一证,大多病在肺,以邪实为主,《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指出“肠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酸……必有伏饮。”明确提出了伏痰为哮喘的病因,但本病由于反复发作,病程较长,临床上常常出现肺、脾、肾三脏俱虚的现象,病人再感受风寒、饮食、情感、劳倦等诱因,新邪引动伏饮,痰气交阻,上于肺,以致哮喘发作时表现为邪实正虚的错杂现象。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主张:“凡久喘之症,未发时宜扶正气为主,已发用攻邪为主。”为后世医家指出了治疗缓解期哮喘的原则。
三伏“天灸”之“三伏”是指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庚日在五行中与肺同属金,肺部疾病在庚日治疗效果就最佳,而且三伏天是全年中气候最炎热、阳气最旺盛的阶段.此时人体肌肤腠理开泄,经络流通,气血趋于机表,人体之阳气可充分得天阳之助,是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
中医认为,脏腑功能的变化可通过经络表现出来,每条经络都有归属于自己的腧穴。腧穴是经气输注交会于皮肉筋骨之间的部位,因此利用中药贴敷穴位,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就可以激发经络之气,来调整脏腑功能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哮喘缓解期以培元固本为主。取穴特点以背俞穴为主,背俞穴为脏腑之气血输注于背部的俞穴,其主要作用为调节所对应脏腑的机能状态,肺俞是肺之精气输注之处,可调理肺脏机能,止咳平喘;膏育俞为逆灸要穴,有通宣理肺,益气补虚的功能,《千金方》载:“膏育俞无不治,……上气咳逆”;定喘属奇穴,主治咳嗽、气喘;天突功能降逆顺气,祛痰利肺。《玉龙歌》日“哮喘之症最难当,夜间不睡气遑遑,天突妙穴宜寻得,膻中着艾便安康”。白芥子辛温,平喘镇咳;延胡索辛温活血行气;甘遂苦寒,泄水逐饮;生姜辛热,温肺化饮。诸药合用,有镇咳祛痰、解痉平喘之功,且诸药味多辛温,具发散、走窜之效。众药借助上述腆穴,渗透于肌肤,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就可对肺、脾、肾等脏腑功能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达到健脾、益肾、补肺,祛寒、逐痰、平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抑制机体过敏状态,防止哮喘的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