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关于我们
上海都康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公司总部:上海市徐汇区零陵路530号
中心:上海市徐汇区三江路88弄11号1202室
热线:021-54971693 54971695 54231551
手机:13701727809 传 真:021-64172891
行业新闻

针灸临床证据转化研究的特点

1. 中医药研究思路与转化医学理念相符合 转化医学理念提出刚20年,但其核心思想和涉及的内容并非是全新的,转化医学的产生源于对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之间的脱节现象。中医药的研究则不然,其研究选题往往来自中医基本理论或疗法的记载,再通过基础研究挖掘其作用机制、原理,再将研究结果应用于临床,正符合B to B to B的转化医学模式。经典案例就是2015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青蒿素的发现、研究与应用:青蒿入药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且从随后两千余年的医籍记载中可知青蒿入药治疗疟疾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所肯定的;自1972年,中医研究院青蒿素研究小组就对青蒿的有效化学成分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对提取的青蒿素进行了大量的药理和临床效应研究,并在明确其对疟疾的疗效后开展了青蒿素的生物合成及组织培养,最终实现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为人类抗击疟疾了有效的“武器”。还有穴位特异性的研究,众所周知穴位可以通过多种刺激方法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然而穴位是一种怎样的生理结构,作用机制是什么,在现代如何应用,这一研究路线同样符合B to B to B的转化医学模式。由此可见,中医药研究从临床发现问题,到实验室阐述机制,再回归临床的自身特色,符合转化医学的研究思路,为转化中医学或转化针灸学的发展可能。
另外中医“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始终贯穿在临床实践当中,提倡“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注重辨证论治的个性化诊疗,与转化医学目前倡导和重点发展的精准医疗与公共健康管理不谋而合,为转化中医学或转化针灸学的发展重要前提。
2. 结合现代技术、多学科协作是针灸临床证据转化必要条件 针灸是典型的实践医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再对作用机制进行探索阐释,并且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但是优于中医学的自身特色即整体调节的根本特点来说,很多针灸的基础研究较难开展,如经络实质性的研究,虽然已经进行了几十年,通过各种方法证明了经络的存在,但其实质其实并未明确。因此可以先明确针灸在现代疾病谱中的疗效,提高循证针灸临床证据,优化治疗方案,提高针灸临床疗效,拓宽针灸应用领域。在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背景下,针灸临床证据的转化必然具有其创新性和整合性,特别是对于一些重大疾病的研究,其复杂性是传统研究方法和单一专业的研究者所不能满足的,应由多学科共同来研究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预后判断和危险因素评估。针灸临床研究者要建立学科交叉的专业平台,吸纳基础医学、流行病学、统计学、应用数学、生物技术、材料科学、电子科学等方面的一流人才,构建数据库、提出新方法、技术及工具,为证实和阐明针灸临床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促进临床证据的多元转化支持。
3. 针灸临床证据转化思路有其自身特性 现今转化医学的研究一般按照“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临床应用-社区推广-医疗政策”的思路进行,然而中医药研究因其自身特点其研究思路与模式应有所区别。特别是针灸临床证据转化的研究,要重视“学科特色”,明确针灸治疗优势,如对某些病症针灸有具有显著疗效优势或者虽然疗效不能超过药物但是可以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采用什么刺灸方法更合适,毫针、电针、艾灸、刺络放血等;选穴的原则及处方的制定等。另外针灸研究具有“传承性”,目前使用的多数刺灸方法和选穴方案等都是千百年的临床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古代文献记载是针灸临床证据中不能忽视的重要部分,现代临床研究也是在此基础上开展的。最后强调的一点就是针灸临床研究不能脱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中医理论指导,既要发展转化医学,但不能照搬其思路和模式,要取其可用之处,探索符合中医特色的针灸临床证据转化模式与路径。

沪ICP备:00000000号-1 CopyRight 2000-2010
上海都康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X768分辨率浏览本站
热线:021-54971693 54971695 54231551 手机:13701727809 传 真:021-64172891
网站关键词:智能型中医脉象仪中医舌、面诊检测分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