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推荐
联系我们
上海都康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公司总部:上海市徐汇区零陵路530号 销售中心:上海市徐汇区三江路88弄11号1202室 销售热线:021-54971693 54971695 54231551 销售手机:13701727809 传 真:021-64172891 行业新闻
古代中医对于骨质疏松症认识 1.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时期对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有了初步的认识。中医学认为肾主骨藏精,精生髓,骨、髓是收到肾精的滋养。如果肾精不足则会出现骨骼的病变。《黄帝内经》对“腰痛”“腰背痛”“骨痿”“骨枯”等基本概念级对其病因病机有了初步的认识。《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提出了“骨痿”“骨枯”的的病名,并论述了肾和发生骨痿、骨枯的关系。指出“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屡”,“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屡”。《素问·刺要论篇五十》曰:“肾动则冬病胀腰痛。刺骨元伤髓,髓伤则销砾,体解亦然不去亦”。《素问·逆调论篇三十四》中:“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均提示肾与骨、****的关系,由于骨与****是相互滋养的关系。汉代张仲景在《金医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提出了中医传统偏食味理论指出“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屡,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赢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认为骨屡是本病的初起阶段,进一步发展则可演变为骨痹。指出了骨痿是骨质疏松症的发展的开始阶段,而本病经过进一步的发展,会发展成为骨痹病。以上秦汉医学认识,初步认识到并指出骨质疏松症的根本病机是肾虚,骨质疏松症因肾精的亏缺导致骨骼的失养,从而致使骨骼的脆弱无力,最终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2.隋唐时期到宋金元时期,传统中医对于骨质疏松症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隋朝巢元方编著的《诸病源候论》是继《内经》对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进行了更加系统的阐述,而肾主****的理论尤其突出。《诸病源候论·卷十五·五脏六腑病诸候》中“五谷五味之津液悉归于膀肤,气化分入血脉,以成****也”。“腰痛”的论述也在其著作《诸病源候论》中有所体现。而腰痛的论述与《黄帝内经》中“肾主腰”的理论相一致,所描述的内容和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很相似,因此,他的理论对于骨质疏松症的辨证论治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骨质疏松症的表现常常能见到腰背部的疼痛、肢体的活动软弱无力,这些症状往往会发生在患者有静息状态转变为运动状态的过程中,而骨质疏松症患者也常常表现为肌肉的软弱无力,头发无光泽、两目昏花等表现,而这些表现往往体现与肾精的亏虚,骨质疏松症的根本病机便是肾精的亏虚。其中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九·****脉论第一》中“骨应足少阴,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滑****者也。故骨不濡,则肉不能着骨也。骨肉不相亲,即肉濡而却。肉濡而却,故齿长而垢,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又论“肾脉急甚,为骨屡癫疾……微滑为骨屡,坐不能起,目无所见,视见黑花”。正是对骨质疏松症症状的具体描述和记载。与肾精亏虚表现相对应。 3.金元时期是传统中医学术的活跃时期,而这个时期,传统中医学对于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思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发展。这个时期的金元四大家在中医学的理论发展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脾胃论》的作者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他在著作中提出了“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观点。而他的著作《脾胃论》中提到了“骨蚀”这个概念,与骨质疏松症关系密切。《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中指出:“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脏之气不生。脾病则下流乘肾,土克水,则骨乏无力,是为骨蚀,令人****空虚,足不能履地”。这里提出了“骨蚀”这个概念,并指出这个疾病发生于骨,并且移位脾胃的虚弱,致使脾胃不能升发阳气,从而五脏失去濡养最终导致五脏虚损而发生本病。而脾胃作为后天之本,脾胃的亏虚导致肝肾的亏虚,肾主骨生髓的功能收到影响,最终导致了骨蚀****空虚的发生,其表现形成和机理同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 4.明清时期对于骨质疏松症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理论有了更充分的发展。中医理论在明清时期创新和发展,对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也更加充足。在肝肾亏虚、气血亏虚观点之后,“瘀血”“血癖”等理论也被提出。例如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王清任提出了“痹有癖血”的学术论点。《下卷·痹症有癖血说》曰:“凡肩痛、臂痛、腰疼、腿疼,或周身疼痛,总名曰痹症······病在筋骨,实难见效。因不思风寒湿热入皮肤,何处作痛。入于气管,痛必流走;入于血管,痛不移处。如虚弱,是因病而致虚,非因虚而致病。总滋阴,外受之邪,归于何处?总逐风寒、去湿热,已凝之血,更不能活。如水遇风寒,凝结成冰,冰成风寒已散。明此义,治痹症何难?古方颇多,如古方治之不效,用身痛逐癖汤”,王清任提到“病在筋骨,实难见效”,瘀血形成,阻滞于经络血脉,经络不通,中医传统观点认为不通则痛,不通则不荣,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不能有效的布散于全身及骨骼,骨骼失养,骨脆性增加,发生骨质疏松症。进一步发展下,瘀血不能去,新血不能生,血不能化精,肾精亏虚,此时便形成更严重的骨痿。形成瘀血-骨营养障碍-瘀血恶性循环,促使骨质疏松骨折。 5.最终现代研究发现,肾虚是导致骨质疏松症的主要机制,而血癖是骨质疏松症的病理产物和促进因素,机体骨骼的生长发育离不开气血的滋润与濡养,气血癖滞,****失养,逐渐发生骨质疏松症。 综上所述,传统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已有一定的深度并取得相应的发展,认为其发生主要与肾虚有关,但不能忽视与脾胃、肝、气血等其他方面的关系。中医药治疗其独特优势在于全身调整,因此,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应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才能真正提高临床疗效。挖掘传统中医学理论,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实际临床情况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指导当前日渐复杂的疾病诊疗问题。数千年的传统医学积累依然有很多宝藏值得我们去开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