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的教学模式探讨
脉诊是中医教学及临床实践的难点,从学医初始,到临床实习,再到考取执业医师,步入工作岗位,脉诊是一个中医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然而目前脉诊教学及中医临床中出现了两种误区:一种认为中医脉诊缺乏客观,受诸多因素影响,缺乏科学定量,逐渐淡化了脉诊的作用:另一种认为脉诊无所不能,出现了所谓的“半仙”,不用望诊、问诊,一按便知百病,甚至做出糖尿病、肿瘤等西医诊断,颇有一番老和尚读《圣经》之感。中医脉诊本身比较玄妙,难以准确把握,先贤有“脉理精微,难以言传”、“心中易了,指下难明”等说法,说明自古以来脉诊就难以教授。针对这一中医教育中的“亘古难题”,我们结合现代方法与仪器,经过多年实践,提出了脉诊三联教学模式,以期改进脉诊教学,使其心中易了,指下易明,提高中医学生的临床能力。
一、理论学习
理论教学是脉诊教学的基础,如脉、脉搏、脉象、脉诊,举、按、寻,总按、单诊、平息、五十动,相兼脉、真脏脉、类比脉等的概念;脉诊简史、原理、切脉部位、诊脉方法、正常脉象28种脉象的各自概念、特征、临床意义等,都需要通过理论学习,掌握了理论,才能去实践,否则无异于盲子夜行。脉诊教学不仅要讲述脉象形成的中医学原理,还要熟悉正常脉象、病理脉象的特点、成因、主病等,同时关键要构建起脉诊的理论框架。脉象变化多端,课本上仅重点介绍了28种脉象,但若让学生熟练掌握并非易事业,况且现实中远不止这几种脉象。根据课本及前人对脉诊的论述,我们逐渐构建了以“位、数、形、势”为核心的理论框架,全面阐述正常脉象、病理脉象和脉诊的意义,既保证了脉象多样灵活,又让初学者能够掌握要领,快速入门。
脉诊属于切诊内容,强调动手能力。脉诊看似简单,学生操作时却往往动手便错。如果脉诊位置、姿势等存在错误,准确、客观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脉诊方法的教学中要特别强调脉诊的时间、姿势、部位、指法等,一步一步指导,手把手教授。此外还可以采用问题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思考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二、实验教学
计算机脉象仪是脉诊客观化研究的重要工具,它结合了物理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通过脉象仪所获得的脉图,可以自动分析并判定被测者脉象。我校中医诊断学开展脉象仪实验教学开展10多年,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学习中医脉象仪的使用操作,识别脉图的主波、潮波、降中峡、重搏波等,读懂基本参数。学生通过脉象仪,了解脉象的科学,认识到脉象绝非“心中易了,指下难明”,完全可以定量化、客观化,如弦脉潮波明显抬高,与主波接近或融合,呈高陡宽大主波;滑脉升降支斜率大,潮波相后移,位置低,叠加或隐没于降中峡附近,呈双峰波,脉诊仪确认具有典型脉象的同学,如滑脉、弦脉、沉脉等,可记录下来,作为操作实训的典型脉象。通过该实验,主要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维、动手能力,改变陈旧的脉诊认识,对学生以后从事相关研究一定的思路。
三、技能实训
中医教育家一直都在致力于真实模拟各类脉象并应用于中医脉诊教学。早在《韩氏医通,脉诀章第三》中己经提出“初学切脉,覆药箩”画三部于绢上,教者衬以琴验弦,以小粟验滑,以刮竹验涩,以截葱管验芤,以败絮验濡,任意手法,令学者轻重按之,消息寻取,久久白真。”可谓开中医脉诊实训教学之先河。各个中医院校在脉诊技能实训中尽显其能,如北京中医药大学脉诊协作组通过举臂和垂臂的方法复制了虚脉和实脉脉象;通过令受试者做15次/30 s的下蹲起立活动和压迫颈动脉窦的方法复制了数脉和迟脉模型;通过将受试者手腕以下浸于4℃的冰水中30 s复制出了沉脉模型等;上海中医学院中医诊断教研室与上海交通大学人体科学研究室协作根据中医脉学理论结合脉诊科研成果进行仿生模拟,研制出全套4只模型手,共能模拟出迟、数、滑、涩、弦、洪、浮、沉等十几种脉象。
我们在总结前人成果上建立了模型与真人混合的脉诊实训教学模式。首先利用中医脉象发生仪模型让学生体会几种常见中医病理脉象,先进行明切(即诊者知道该脉象),后进行盲切(即诊者事先不知道该脉象)。通过训练,使学生盲切的准确率达到80%,算及格。接着,2人一组进行真人切脉,老师向每一位同学询问搭档的脉象,对不是常脉者,老师亲自把脉,对于确认是非常脉的同学进行脉象仪检测,并记录结果。最后,从每个班级中选出5-8位非常脉学生,进行明切和盲切,记录结果。经过以上3步,学习者从模型到真人,从体会、验证、甄别中最大程度感受脉象,切实得到提高。
理论-实验-实训构成了中医脉诊的三联教学模式,有理、有据、有物、有料、有趣,从某种程度上让玄妙的脉诊逐渐明朗,让初学者不再困惑。该模式将理论与实践融合,让学生经过学习,反复验证、实践,具有一定的开创意义。但该教学模式亦存在一些不足,如有些班级人数少,很难找到足够的“病例”。总之,脉诊教学三联模式是我们在教学中的一种大胆尝试,符合培养卓越中医师培养的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改进,合理设计,扬长避短,力争将脉诊教学带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