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仪器设备的发展
中医诊断设备的研究有很长的历史,早在宋代。施发著的《察病指南》就有33种脉象示意图,明代张世贤的《图注难经脉诀》、沈际飞的《人元脉图影归指图说》用脉影示意图来说明脉象的“体位”及“状”。1860年Vierodt创制了第一台弹簧杠杆式脉搏描记器,描绘了脉搏图,使脉象图由示意图进入波示图阶段。1957年朱颜首先将杠杆式脉搏描记器用于中医脉象研究,1958年陈可冀用自制的压电式脉搏拾振器,描记研究了若干高血压病弦脉脉象的波形图。脉象仪问世,并不断得到发展,逐渐趋向成熟。近些年来,随着中医诊断智能信息处理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一批新的中医诊断仪器相继问世。中医诊断仪器的开发和使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中医诊疗仪器设备的发展契机
当前中医诊疗仪器的发展处在前所未有的机遇期,《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均将中医诊疗仪器设备列为重点研究及推广项目。
中医诊疗仪器的市场需求近年来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5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促进中医诊疗设备发展的意见的通知》提出,到2011年,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民族医院)、综合(专科)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村卫生室均能配备一批中医诊疗设备;要提升、改造一批中医诊疗设备;启动一批中医诊疗设备开发项目。到2015年,在前一段工作的基础上,争取达到中医诊疗设备在全国医疗机构广泛应用;提升、改造、开发出一批中医诊疗设备并应用于临床。初步建立起中医诊疗设备的开发生产体系,初步形成中医诊疗设备政策支持和标准规范体系。
从20世纪50年****始,许多不同学科的学者相互协作,运用现代检测技术、方法和手段,将脉象的物理特征描绘、记录下来形成脉诊报告单,先后研制出多种形式的脉象检测、记录仪器。舌象信息采集和分析也已经备受人们的关注,主要涉及舌图象采集、光源设计、彩色校正、舌图像分析及报告单的形成等环节。其他较为成熟的诊断仪器还有面诊仪、腹诊仪、耳穴探测仪、经穴探测仪、手诊仪以及甲诊仪等,有关嗅觉的闻诊仪、进行声音辨别的闻诊仪、汗液测量仪和呼吸动度检测仪都在深入开发中,另外,远红外诊察仪、红外质谱仪等也都在研究中,将有可能为中医的临床诊疗和科研大量的数字化检测结果,推动中医诊疗进入数字化时代。
2.中医诊疗设备在人体健康状态检测、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中医诊疗设备在临床辨证与健康辨识中其有重要作用,具有简单和无创等优点,近年来在临床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辨识检测方面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
胡广芹等对健康体检人群中检测出的70例失眠患者用量化智能—舌诊仪采集舌象信息进行观察,结果发现失眠舌象改变以黄苔、舌苔厚、舌红舌紫、点刺、舌尖红、瘀斑、舌胖大、齿痕为常见。失眠组舌红、舌紫患者的血液度增高;舌有瘀斑、点刺的病人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舌象有齿痕的患者血液的有形成分减少。许家佗等对20名男大学生考试前后桡动脉脉图实验观察,发现脑力疲劳后脉图指标hl、h2、h3、h4、h2/h、w/t显著升高。结果表明应用脉图可以对脑力疲劳进行无创伤的检测和评价。
张继洪等采用福贝斯远程健康检测系统依据经络理论。结合现代高新电子技术,利用感应器测定人体穴位的电能量值,通过网络将数据传送到TDS中央数据库,应用卫生统计学和模糊数学原理,与原保存的医学专家模型分析对比,对被检测者的健康状况做出评价,亚健康状态人群检出率为87.2%。
刘继洪等观察急腹痛患者100例及健康人体检者30例,测定耳穴皮肤电阻反应的变化规律,并进行腹部B超或胃肠纤维镜检查诊断,结果显示通过观察急腹痛患者及健康对照组的耳穴反应变化规律,可作为一种诊断腹痛疾病的辅助诊疗方法,降低腹痛疾病的误诊率。
孙维峰等对50例肝癌、胃癌患者的甲象进行了观察,并同步测定血生化。观察结果表明,肝癌及胃癌患者血浆丙二醛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从甲诊的情况看,甲诊均能反映机体的虚实、气血的通畅,特别对癌症患者病情的轻重,预后的判断具有价值。
张航曼采用电针配介中药离子导入的方法治疗颈刑颈推病。
李福凤采用ZM-Ⅲ型脉象仪、细胞化学、图象分析等技术,分别检测慢肾功能衰竭患者.对检测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发现肾衰患者舌、脉参数变化在一定范围内与血尿素氮、肌酐含最升高相符合,可作为慢肾衰诊断的客观依据。
边晓东温针灸与磁疗相结介的方法治疗周围面瘫结果表明有良好的疗效果。
3.对于中医诊断仪器设备的认识存在的误区
对于中医诊断仪器设备的认识存在以下的误区:①认为机器可以自动判断,试图用中医诊断仪器代替专家分析;②要求仪器诊断结果表现形式必须与传统方法一致,否认量化信息,研发的诊断仪器信息局限于与传统诊断结果的对比与转化,量化数据没有得到充分运用;③要求仪器诊断结果符合所有流派经验,由于标准缺失,可命常模缺乏,各流派学术经验差距甚大,同时缺乏经过大量流调的常模作支持,完成任务之难可想而知;④研究人员不需要有临床经验的中医参与。单纯为研究而研究,与临床脱节,研究成果无法应用干临床。否认中医专业人员在仪器设计开发中的主导地位,工程人员缺乏临床经验,仪器设备实用差。